不忘初心献余热 笔墨华彩润人心
记三水区党校副校长杨伟林
肄江一曲绕村流,长夏塘村事事幽。在恬静的邓塘洲村里住着一位醉心书法、热心公益、受人尊敬的老党员、老干部,他就是杨伟林。
杨伟林,佛山市三水区大塘人, 1935年7月出生,1954年8月参加工作,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三水区委党校副校长,1995年10月在区党校退休。
杨伟林在22年的退休生活中,始终坚持“老牛自知夕阳晚,不用扬鞭自奋蹄”的信念,通过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、办实事,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风采。
勿忘初心,让红色基因薪火传承
党的培养之恩,杨伟林时刻铭记在心。小时候的他因家境贫困,10岁才有机会上学,幸好又遇上解放后各类学校向工农子弟开门,他终得机会领着助学金继续进修,读完师范中专至毕业。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,倘若没有共产党解放了中国,也就没有今天的他。
由于为人正派,工作积极,1956年在老家大塘镇当教师期间,杨伟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自此他更以一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,扎根基层,解决群众所难所困。退休后,他依然牢记党的宗旨,不忘初心,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以他独有的方式传播党的正能量,继续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。
杨伟林曾以《邓小平理论》为蓝本,创作了总长26.8米,宽0.65米的《邓小平理论草书长卷》,并自费24000元印刷出版成书200册以赠好友、后辈,以传承革命精神。此外,他还积极向下一代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。据了解,这几年不时有大学生慕名而来,与杨伟林零距离交流。
“对于年轻党员,应该立志成才,努力工作,为国家做贡献;无论身处何方,多做点对社会,对群众有益的好事;不忘初衷,代表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。”被问及作为一名老党员对新党员的嘱咐,杨伟林如此回答。
以墨为乐,以乐行善
水流千里归大海,人行千里思故乡。杨伟林喜欢旅游,曾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。祖国山河虽美,但在他内心深处最依恋的还是故乡的淳朴。因此在72岁那年,他决心回到家乡大塘镇邓塘洲村,建立了一个名曰“故园”,兼顾生活、栽种果木的住宅。在远离烦嚣的“故园”里,杨伟林尽情投入到自己醉心的书法世界,泼墨挥毫,乐此不疲。
踏进他家大门,浓重的墨香味扑鼻而来,客厅挂满了杨伟林各式各样的书法创作。杨伟林的字清新飘逸、苍劲有力,笔墨间又不失娟秀多姿的气质,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和被公开展览。乐于发挥余热的杨伟林善用自己的兴趣特长做起了公益慈善:截至目前,通过拍卖书法创作,已募集近40万元用于各类慈善捐献。其中一幅11余米长的《金刚经》行书长卷,在广州的一次书画义卖会上拍出了25万元高价,善款全部用于广州对口帮扶的梅州进行扶贫开发。
爱管闲事的“月光老人”,乡亲们眼中的贴心邻里
“我就喜欢花钱,口袋里有剩2块钱,也想花光。”杨伟林笑着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“月光族”。但村里人都很清楚,平时生活节俭,粗茶淡饭的“月光老人”其实是把大部分的积蓄都捐献给了村中的建设发展。
共产党人好比种子,放到那里就在那里开花、结果,带给人好处。年过古稀之年的老党员杨伟林本应可在“故园”里闲着,但热心的他却总闲不下来,管着家乡的“闲事”。看到村里的公路破损不堪,治安亭、公共厅堂日久失修,他主动捐资11万元进行修缮。得知村里有不少的残疾户、贫困户生活困难,他定期把收到的润笔费捐助帮扶。
近两年,杨伟林似乎已不止满足于“出钱”,更要亲自“出力”。村里近40年一直没有祠堂,村民没有“落脚地”,心里不踏实。眼看大家为祠堂而烦恼,他急人所急,先是约谈族人促成“建设杨氏宗祠筹备委员会”成立;再是当起筹委会主任,拟定了倡议书,并自掏腰包、发动家人,累计捐资25万。一人呼,百人应,在他的带动下,乡亲们扭成了一股绳,前赴后继参与捐款。最终筹委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募集了一百多万元善款,村民期盼已久的祠堂终于在2016年得以落成使用。
祠堂建成之后,如何合理使用,为村民提供便利又成了杨伟林的新问题。于是,闲不下来的老人又在祠堂办起了“乡村书法班”,每逢寒暑假,义务教小朋友写书法,弘扬中国传统文化。“伟林伯不仅出力,还出钱为孩子们买早餐,买小奖品,鼓励孩子们坚持学习,作为家长真的很感动。”一位学生家长称赞道。
杨伟林与暑期班的学生们在新建成的祠堂内合影
对于自己的善举,杨伟林认为这只是点微薄之力,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。作为一名老党员,为人民群众谋更多的福祉是他的追求。正如杨伟林自己说的那样:“我并不图什么,有着61年党龄的我不能给组织抹黑,如今虽然退休在家,但我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”这就是一位老同志的社会使命,一位老党员的大爱。
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老干部局
2017年8月31日